- · 《产业与科技论坛》栏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数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收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征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刊物[05/29]
浅论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很快便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1920年代,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电影专业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一时间各类影片争奇斗艳,热闹
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很快便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1920年代,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电影专业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一时间各类影片争奇斗艳,热闹非凡。本文仅就这一阶段的产业特点做浅显论述。
一、娱乐至上与利润最大化
上海是当时中国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是本土制片业的大本营,也是外国影片输入的最重要口岸。除了上海之外,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电影业亦有一定规模。如1921年的北京,有7家电影院。据时人介绍,真光大剧院,空间大,能容纳千人以上,装饰华丽,座位舒适,光顾者多为知识阶级中人。又如南京,“电影院不下十家,全市电影观众在三万人以上。国民大戏院,建筑费约10万元,装备有最美备的有声影机。首都大戏院,内部设备均仿照欧美最新式样,全部用水泥钢骨制成”。据时人统计,1927年中国有电影院100家,1930年发展到约250家。同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上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在1925年其电影院的数量已经高达一万七千家,每个星期的入场人数在一亿三千万人左右。仅就纽约市而论,夏季每日平均有八十五万至九十万的入场者。此外,电影制造方面的年投资高达三十亿元。演员及职员共三十万人。消耗胶片尺数长达十五万里。中国的近邻日本作为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同一时期日本约有电影院991家,大部分位于东京。全年的电影观影人次为二亿伍仟伍佰万。综合看来,1920年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与当时的美国差距很大,亦与近邻日本有一定差距。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都市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为了又快又多地收回成本,取得利润,电影投资者一般都会考虑到影片的受众问题,从而出现以观众为导向的商业电影。甚至于为了尽可能多地营利,电影生产者会刻意制造卖点,想办法让影片得到观众的热捧。1928年,明星电影制片公司的《红莲寺》一炮打响,把武侠神怪片推向高潮。影片由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而成,续集竟然拍摄了18部,让明星公司营利甚多。该影片上映后,模仿之风速起。后续上映了《火烧青龙寺》、《火烧百花台》、《火烧九龙山》、《火烧平阳城》、《火烧白雀寺》、《火烧灵隐寺》、《火烧韩家庄》等各种“火烧”电影。短时间内中国影坛掀起了古装武侠风。
1927年前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影创作者为了尽快营利和获得观众认可,盲目跟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类型电影的热潮。在这些影片中,“赚钱是唯一的目的,艺术上便自然而然放弃了严肃的追求”。据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约50家电影公司,拍摄了将近400部电影,其中武侠神怪片多达250部。一直到1930年代初推进电影检查工作,这股风气才暂时被遏制。
纵观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市场发展无秩序,盲目竞争,一味以观众为导向,粗制滥造较多。第二,官方监管与引导缺失。直至1930年政府推进各项事业改革与统一进程,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才呈现出另一番面貌。
二、电影工具论:电影是辅助教育的利器
电影与教育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电影究竟能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如何利用电影来发展中国教育?这些问题困扰着民国初年的教育精英们。一方面,随着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影在城市民众圈的影响力可谓巨大。另一方面,缺乏官方管理的电影市场,发展呈无序状态,为了营利,各种电影都被搬进电影院,一时间淫乱色情电影、神仙鬼怪电影、犯罪杀人电影等大行其道,为教育界人士所担忧和批评。电影作为舶来品已经在中国土壤上扎根,继而在都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到底该如何认识电影可能会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影响?
早在1911年,就有人撰文探讨电影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作者认为:“我国之教育最不普及者,尤以社会教育为急。”相比于课本的枯燥乏味,电影的功效在于“能摄社会中万千不能形容之变态。使观者如痴如醉,疑置身其中。而同时制片者之劝善惩恶及灌输种种新智识之苦心,亦于无形中深印观者脑际矣。由此观之,电影不诚为社会教育之唯一利器乎”。当时的知识界对电影的批判点着力于许多娱乐性较强的电影,其情节过于低俗,有伤风化。如1914年时便有人评价:“通观在中国所映演影片,引人笑噱者多,益人智慧者少甚,且令人引为诟病,以为败坏风俗。”也有人批判中国自己生产的电影教育性太差,“国产片子,出品也很多但是含有教育性质的,能有几张呢”?这种观点,一直到1930年代仍有市场。1932年,著名教育家徐公美发表文章,直言“吾国政府尚无教育电影的制作,故也谈不到什么精进。但是对于一般营业的电影,予以教育的指导,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那些电影,大多描写淫荡的狂态,表现低级的趣味,不足以教化社会”。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qikandaodu/2020/1008/832.html
上一篇:江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
下一篇: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当下现实与振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