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浅论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很快便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1920年代,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电影专业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一时间各类影片争奇斗艳,热闹

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很快便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1920年代,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片公司、电影院、电影专业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一时间各类影片争奇斗艳,热闹非凡。本文仅就这一阶段的产业特点做浅显论述。

一、娱乐至上与利润最大化

上海是当时中国电影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是本土制片业的大本营,也是外国影片输入的最重要口岸。除了上海之外,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电影业亦有一定规模。如1921年的北京,有7家电影院。据时人介绍,真光大剧院,空间大,能容纳千人以上,装饰华丽,座位舒适,光顾者多为知识阶级中人。又如南京,“电影院不下十家,全市电影观众在三万人以上。国民大戏院,建筑费约10万元,装备有最美备的有声影机。首都大戏院,内部设备均仿照欧美最新式样,全部用水泥钢骨制成”。据时人统计,1927年中国有电影院100家,1930年发展到约250家。同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上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在1925年其电影院的数量已经高达一万七千家,每个星期的入场人数在一亿三千万人左右。仅就纽约市而论,夏季每日平均有八十五万至九十万的入场者。此外,电影制造方面的年投资高达三十亿元。演员及职员共三十万人。消耗胶片尺数长达十五万里。中国的近邻日本作为后起之秀,也不甘落后。同一时期日本约有电影院991家,大部分位于东京。全年的电影观影人次为二亿伍仟伍佰万。综合看来,1920年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电影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与当时的美国差距很大,亦与近邻日本有一定差距。

电影作为一种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都市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为了又快又多地收回成本,取得利润,电影投资者一般都会考虑到影片的受众问题,从而出现以观众为导向的商业电影。甚至于为了尽可能多地营利,电影生产者会刻意制造卖点,想办法让影片得到观众的热捧。1928年,明星电影制片公司的《红莲寺》一炮打响,把武侠神怪片推向高潮。影片由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而成,续集竟然拍摄了18部,让明星公司营利甚多。该影片上映后,模仿之风速起。后续上映了《火烧青龙寺》、《火烧百花台》、《火烧九龙山》、《火烧平阳城》、《火烧白雀寺》、《火烧灵隐寺》、《火烧韩家庄》等各种“火烧”电影。短时间内中国影坛掀起了古装武侠风。

1927年前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电影创作者为了尽快营利和获得观众认可,盲目跟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类型电影的热潮。在这些影片中,“赚钱是唯一的目的,艺术上便自然而然放弃了严肃的追求”。据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约50家电影公司,拍摄了将近400部电影,其中武侠神怪片多达250部。一直到1930年代初推进电影检查工作,这股风气才暂时被遏制。

纵观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产业,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市场发展无秩序,盲目竞争,一味以观众为导向,粗制滥造较多。第二,官方监管与引导缺失。直至1930年政府推进各项事业改革与统一进程,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才呈现出另一番面貌。

二、电影工具论:电影是辅助教育的利器

电影与教育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电影究竟能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如何利用电影来发展中国教育?这些问题困扰着民国初年的教育精英们。一方面,随着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影在城市民众圈的影响力可谓巨大。另一方面,缺乏官方管理的电影市场,发展呈无序状态,为了营利,各种电影都被搬进电影院,一时间淫乱色情电影、神仙鬼怪电影、犯罪杀人电影等大行其道,为教育界人士所担忧和批评。电影作为舶来品已经在中国土壤上扎根,继而在都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到底该如何认识电影可能会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影响?

早在1911年,就有人撰文探讨电影与社会教育的关系。作者认为:“我国之教育最不普及者,尤以社会教育为急。”相比于课本的枯燥乏味,电影的功效在于“能摄社会中万千不能形容之变态。使观者如痴如醉,疑置身其中。而同时制片者之劝善惩恶及灌输种种新智识之苦心,亦于无形中深印观者脑际矣。由此观之,电影不诚为社会教育之唯一利器乎”。当时的知识界对电影的批判点着力于许多娱乐性较强的电影,其情节过于低俗,有伤风化。如1914年时便有人评价:“通观在中国所映演影片,引人笑噱者多,益人智慧者少甚,且令人引为诟病,以为败坏风俗。”也有人批判中国自己生产的电影教育性太差,“国产片子,出品也很多但是含有教育性质的,能有几张呢”?这种观点,一直到1930年代仍有市场。1932年,著名教育家徐公美发表文章,直言“吾国政府尚无教育电影的制作,故也谈不到什么精进。但是对于一般营业的电影,予以教育的指导,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那些电影,大多描写淫荡的狂态,表现低级的趣味,不足以教化社会”。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qikandaodu/2020/1008/832.html



上一篇:江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
下一篇: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当下现实与振兴之道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 | 产业与科技论坛编辑部| 产业与科技论坛版面费 | 产业与科技论坛论文发表 | 产业与科技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与科技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