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与科技论坛》栏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数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收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征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刊物[05/29]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出版了著名的《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草稿中,他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的概念,但最终在出版的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出版了著名的《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草稿中,他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的概念,但最终在出版的正稿中,他们则用“文化产业”的表述来代替。 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生产对大众的蒙蔽,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电影借助媒介技术力量将大众整合为消费者,以娱乐的方式让消费者买单,并强行灌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电影就是借助所谓的文化来达到牟利的目的。正如《启蒙辩证法》中所说:“文化工业带来的新东西是在它的最典型的产品中直截了当地、毋庸乔装地把对于效用的精确的和彻底的算计放在首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理论认识的变化,文化产业一词的概念发生了改变,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普遍认可的其被赋予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1 电影产业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电影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市场化运作的特点,好莱坞有句俗话:“大片并不是拍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电影作为一门产业,从生产制作、市场营销到放映环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1.1 制作 生产制作方面,要从好莱坞的明星制谈起。一般我们认为电影是1895年诞生,即19世纪末,而明星制是20世纪初开始在好莱坞运行。明星制强调以明星为主,电影本身或其他要素作为辅助,从定义上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商业手段。具体来看明星制的含义:一是明星签约制,即明星与制片厂签订合作,每年为制片厂拍摄多少影片,获得多少报酬,以及违约会遭到什么惩罚,明星成为制片公司活的工具,或者叫“行走的摇钱树”。二是重要影片的生产、宣传围绕明星进行,明星成为一部影片或者是一系列影片的品牌。这种模式最早地把明星品牌化。而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制作而不是创作),只是一个用人制作商品的过程。明星制其实就是一种竞争手段,为了牟求更高的商业利润。 而其他生产流程,诸如摄影、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甚至导演,最后的剪辑,分工明细,各司其职,每个过程都有专业的人负责,而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这种体制被称为“制片厂制度”。 1.2 营销 既然是商品,最后的目的就是销售从而盈利,就好莱坞来说,一部影片的宣传费用通常在1500万美元左右,而且它的营销对象是国际化的。在进入各国市场之前,宣传团队会做一个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从放映时间、受众心理、宣传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性地进行组合。比如电影《X战警》第七季中,有几个范冰冰出演的镜头,就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消费需求。好莱坞把电影作为娱乐工具,观众才是上帝。第二方面,一个影片正式进入院线之前,还需要一系列的营销:促销、预告片、海报、广告、首映式、电影节等等。 单就电影来说,票房收入是一部分,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只占整体盈利的20%,它的衍生产品,比如说迪士尼电影衍生的迪士尼乐园、各类玩具等,它们是一种持续性产品,能够不断地带来利润,这也是好莱坞模式下借助电影达到盈利目的最成功的地方。 2 文化 以上所说的是电影的生产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说,电影制作过程不能被成为文化产业。什么是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电影是物质,电影承载的思想是非物质的,这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物,思想被传承、被传播才是一种文化。为什么苹果手机价格昂贵众多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因为苹果主打的是它的设计理念:简约、细节、团队合作。功能方面,基本上所有品牌都能具备,但是理念却不是。与其说它卖的是手机,不如说是在卖它的文化。 电影也是这样,我前面所说的电影产业化、商品化,好莱坞的营销手段,这些都不是其产业化形成的重点所在,因为这些技术层面的套路,美国可以做,印度可以做,中国也可以做。好莱坞电影最出类拔萃的地方在于,它技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一个商品在被赋予文化之后自然就增值了。 《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能够成为经典,让人百看不厌?不是明星,不是宣传,而是电影传达的爱情和思想。从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式的爱情:大胆、热情、超越生死,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文化:逃脱桎梏,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电影中的自由女神像,包括杰克说的那句“I am king of the world”,他的美国梦。再比如说《速度与激情》,从第一季到第七季,同样的故事结构,同样的类型大片,却仍然能够卖座,我们所追逐的不就是它传达的自由精神吗?这些精神文化通过电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观众的思想中,再借助好莱坞几近完美的国际营销手段,这些思想几乎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接收并接受着美国精神。 好莱坞通过电影这一手段传播它的思想和制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文化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同时文化也在促进其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并不只是理论。实际上,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但是,单纯地把电影制作过程称为文化工业,是不精确的。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指出“以好莱坞影片和电视片厂家为代表的商业化大众媒介出于商业利益,迎合人们最低级的本能,倡导颂扬以我满足、自我放纵和贪婪的价值观念,不断传播自我毁灭的社会伦理,其结果造成道德的败坏和文化堕落,使社会日益腐败”。同样是知名度较高的系列电影——《小时代》,强大的明星阵容、系统的宣传手段,但我们不能把它称之为文化,因为它只是一味地迎合和谄媚观众,从而达到盈利目的,IP电影之所以形成规模,只是借助已经形成的粉丝团体再换另一种形式牟利,而并没有从价值观念上引导观众,更不要说深刻的文化内涵。获得良好口碑的美国系列电影《死神来了》,通过感官刺激来迎合消费者,其衍生出的系列小说和迷你漫画虽然形成了电影产业,但缺少了精神内涵的支撑,也只能是一种技术的加工,而非文化的传播。 3 电影在中国 把文化产业的概念放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要想提高国际地位,政治、经济、文化必须三位一体,电影不失为一种传播手段。 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我们必须赋予电影以独特的民族特色,真正的中国特色并不是中国人的制作方法、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中国人的物理手段,并不是要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拍成中国的梁祝,而是宣扬中国的文化。《霸王别姬》是一部文艺片,由知名导演和演员合力制作,讲述的是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电影不仅见证了而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动荡,更带领观众领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电影所展现的人生百态和人性的善与恶,是对人类本身的关注,因此才能够得到国际普遍认可。 但是,《霸王别姬》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我国的电影衍生产品开发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好莱坞的制作流程,现在国内不乏有电影公司,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类型片,唯一缺少的是技术和思想的融会贯通,把中国真正的好东西借助电影传播出去。 电影的文化内涵被放大了之后,就必须强调编剧的地位。好莱坞在2007年爆发了一场编剧大罢工事件,编剧的地位大大提升,逐渐形成编剧中心制,美国的电影是边拍边播,一周一集,如果反响不好,很有可能停止拍摄。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编剧的地位。中国现在的导演中心制甚至演员中心制使得国产电影很难达到国际水平,真正赋予一部电影以文化内涵的是编剧。所以,国产电影必须重视编剧地位才能有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qikandaodu/2020/1113/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