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业与科技论坛》栏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数据[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收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征稿[05/29]
- · 《产业与科技论坛》刊物[05/29]
科技赋能特色产业发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刘卫鹏(右一)和科技特派员查看火龙果挂果情况。 通讯员 刘勇鸿摄 通讯员 刘勇鸿 近年来,商洛市商州区以科技赋能脱贫攻坚,以科技+模式,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商州
刘卫鹏(右一)和科技特派员查看火龙果挂果情况。 通讯员 刘勇鸿摄
通讯员 刘勇鸿
近年来,商洛市商州区以科技赋能脱贫攻坚,以"科技+"模式,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商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群众搭上
科技脱贫快车
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芦河涧村耘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刘卫鹏算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3年前,他把原生于南方的火龙果引进栽植到商州区。他采用三膜加棉被温室大棚解决火龙果越冬和生长问题,采用土壤调节剂改善土壤,用兔粪、羊粪、豆饼等有机肥育苗、壮苗,提高产量和质量。
现在,刘卫鹏仅火龙果一项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并且带动7户群众在园内学习技术。商洛市民在家门口就能采摘到香甜可口的南方水果。
"如何让市场带着科技走,科技带着产业走,让群众乘坐上科技致富快车,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商州区科教体局局长张雪平告诉笔者。
近几年,一度是百姓餐桌上贵宾的香菇、蘑菇却成了大路菜,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对此,商州区北宽坪镇小宽坪村返乡青年郭小军引进种植位尊百菇之首的思壮赤菇,当年就实现毛利润10万元。今年,他又新流转土地5亩,截至目前实现产值40多万元,同时通过"科技+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思壮赤菇,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为鼓励群众依靠科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商州区创建科技示范村10个,每村扶持产业发展资金4万元,评定区级科技示范户160户,每户扶持产业发展资金1000元。选派46名区级科技特派员,分别派驻到各产业基地;组建5个科技特派服务团,覆盖全区124个贫困村;省市派驻商州区22名"三区"科技人才每人帮扶一个贫困村。他们结合自身特长,通过多种形式,把科技渗透到千家万户,培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乡土科技人才,全力助推食用菌、光伏、菊芋、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同时,区科协、区科教体、区农业农村、区林业等相关部门也组织专家深入到户,区广播电视台脱贫攻坚频道设立"百姓问计""科技大篷车"专题科技栏目,随时解决群众在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目前,全区6万多农民接受培训,200多人成为技术骨干,依靠科技产业覆盖贫困户2万多户。
打造科技化产业链
大路菜成了香饽饽
菊芋也称洋生姜,早在20世纪60年代商州区群众就在房前屋后广泛种植,其生命力强、产量大,被群众当作腌菜食用。
而60年后的今天,这种司空见惯的大路菜被加工成水溶性膳食纤维等高科技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国外,价值增长3倍以上,成为群众致富的香饽饽。
"要提高农副产品科技附加值,就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和带动群众致富的强力引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新康表示。
商州区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建立了农业专家服务站,同时,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学院等高校建成博士工作站和健康养生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开发出菊粉、益生元果蔬酵素、复合益生元益生菌、水溶性膳食纤维、菊粉精华压片糖果等菊芋系列产品。
目前公司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森弗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年实现产值3.6亿元,带动菊芋种植达到5万亩,带动3万多种植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通过支持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得到转换,农产品和农民被牢牢拴在科技产业链上,大路菜也能变成香饽饽。"商州区科协主席陈征民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商州区依靠科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步伐,全区万亩菊芋产业、万亩药材产业、万亩核桃产业及七大食用菌基地形成"科技+现代特色农业+贫困户"发展模式。
优势食用菌
产业站在科技前沿
"从拌料开始,装瓶、灭菌、接种……一系列程序都在厂房内生产,4个多月就可以采摘了,每一棵白灵菇能长到半斤左右。白灵菇大部分销售到上海、北京、广州一带,一部分远销国外。" 陕西天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冰自豪地说。
近年来,商洛市商州区依托独特的环境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从传统的椴木点种到袋料栽植再到工业化瓶栽种,科技化种植始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7月10日,笔者走进位于商州区夜村镇的陕西天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50多名工人正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忙碌着。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zonghexinwen/2020/072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