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德工业互联网合作论坛暨第四届中德智能制造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次论坛聚焦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实践成果,邀请中德双方相关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和重点企业领军人物共聚一堂,围绕“共享工业互联新机遇,共创

本次论坛聚焦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实践成果,邀请中德双方相关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和重点企业领军人物共聚一堂,围绕“共享工业互联新机遇,共创智能制造新生态”主题,通过领导致辞、专项活动、主旨报告、成果发布和主题演讲等丰富形式,展开交流研讨。

论坛由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洪京一主持并介绍与会嘉宾。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学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董大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等领导嘉宾莅临论坛。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羌薇,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张毅,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上海执行董事鲍明莉,思爱普中国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执委会副主任彭俊松,思爱普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董志刚,海尔家电产业集团智能制造总经理、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维杰,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研究员郭朝晖,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沈斌,天际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海亮等来自相关领域重量级嘉宾、中德领军企业代表,以及来自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董大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国德国商会|上海执行董事鲍明莉分别致辞。

刘利华指出,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链接,建立起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日益成为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和德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在产业结构、市场、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广阔的合作前景。刘利华回顾了近年来中德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合作进展、成果,并提出三点发展建议。一是深化交流对接机制,开展长期战略研究。二是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加强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三是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

董大健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产业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德产业合作传递出互利共赢的积极信号,两国产业合作态势不断稳定、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战略互信,持续推动中德合作在副部长级、司局级、执行平台级沟通机制,加强中德双方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二是深挖合作潜力,鼓励两国企业在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进一步加快开展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三是找寻共同利益契合点,通过组织召开高峰论坛、技术研讨、对接交流等方式,对接供需诉求,提升合作水平,营造中德工业互联网合作良好氛围。

张英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兴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力。她强调,中德两国在紧密推进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进程中,上海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示范区建设、市场合作等方面的已有优势。特别是现阶段,上海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促进企业降本提质增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先战略选择。同时,上海作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重要承载地和实践区,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态度,支持全球优质企业落户或融入上海新一轮创新发展,助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建设,并引领和带动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鲍明莉提出,中国是德国企业最重视的市场之一,德国企业非常重视和中国企业的商业交流与合作。现在有5200多家德国企业进驻上海,其中多数是在工业领域转型升级等创新方面的领军者,他们非常专注和中国合作伙伴、大学以及初创公司进行合作,并积极在华建立创新中心,共同推动两国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德企在中国业务创新过程中,建立安全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更好地巩固两国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政治、经济繁荣度,并让双方企业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合作和竞争。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zonghexinwen/2020/0814/548.html



上一篇:金溢科技罗瑞发董事长当选深圳市智慧交通产业
下一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在青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