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残疾家庭脱贫记 :产业扶贫真好使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新网齐齐哈尔3月23日电 题:残疾家庭脱贫记:产业扶贫真好使 作者史轶夫 “多年来,她家的日子从欠下17万元外债的极度贫困,再到脱贫致富的经历告诉我们,而产业扶贫的力量是

中新网齐齐哈尔3月23日电 题:残疾家庭脱贫记:产业扶贫真好使

作者史轶夫

“多年来,她家的日子从欠下17万元外债的极度贫困,再到脱贫致富的经历告诉我们,而产业扶贫的力量是巨大的。”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徐阳提起王玉芬,连挑大拇指。

王玉芬是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村民,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属于肢体三级残疾。高中毕业后,她回村务农,结婚生女,一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及丈夫农闲时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女儿考上大学后,为供孩子,王玉芬也找了点儿力所能及的活计补贴家用。

2017年6月10日,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让王玉芬和她的家庭彻底崩溃。

这一天,与往常一样,王玉芬与村里的几个姐妹为一家种瓜大户栽瓜苗,一天能挣50元钱。虽然不多,但她已很知足了,因为除了腿部残疾,她还患有胃和心脏的疾病,干不了重活。正在她干得起劲的时候,她的手机响了,村医告诉她:“二姐,你快回来吧,姐夫摔倒了,都不省人事了。”这个电话,让王玉芬一下瘫倒在地。

王玉芬指导村民打苇帘。申震 摄

王玉芬的丈夫姜玉国比王玉芬大四岁,是家里的顶梁柱,王玉芬深知丈夫的身体和这种病的后果,她想,即使能救过来,丈夫也干不了什么了。

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姜玉国接受了手术治疗,虽然命保住了,但也落下了重度智力残障的病根。

在住院的28天里,花掉了15万元,这笔钱是王玉芬借来的。而此前,因为女儿上大学,家里已经欠下了一万多元的外债。自己本身残疾,丈夫成了严重智障,孩子还在上大学,这一大笔欠款,成了压在王玉芬心中的大山。

2018年,王玉芬的女儿终于毕业了,这减轻了王玉芬的负担,孩子也很懂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玉芬的身体也大不如前,面对巨额债务,她仍然心事重重,是富裕县轰轰烈烈的产业扶贫工作,让她燃起了新的希望。

小河东村依托芦苇资源成立了芦苇编织合作社,编织的苇帘主要出口日本、韩国。

合作社采取提供设备和原材料、分散编织、上门回收的方式,让许多无法出去打工,又没有其他劳动能力的人在家里就把钱赚了。王玉芬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学习芦苇编织的学员。

在县里的帮助下,合作社整合涉农资金1500万元,建成芦苇扶贫产业园,目前日加工原苇34吨,储存净苇15吨,日熏蒸苇帘3000片,日产17吨废料销往电厂,变废为宝。仅此一项,就达到了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全县家庭苇帘编织农户已发展到2000多户。

挑苇子,缠线,上机器打苇帘,看似简单的工序,王玉芬整整摸索了两个多月。2018年末,王玉芬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开始在家编织苇帘,因打帘质量好、效率高,通过劳转就业,被聘用为芦苇产业园技术员,负责技术培训和成品验收,年收入达3.6万元。

王玉芬说:“产业扶贫真好使,这回是真的有盼头了,在这儿有工资,土地流转出去一年得4000来块,剩下的那几万块饥荒(欠款),也能还得快点,这回姑娘的压力也小多了。现在,虽然现在日子过得紧巴点儿,不过,这好日子还是开始了。”(完)

【编辑:孙静波】

<script>=1;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zonghexinwen/2021/0323/1440.html



上一篇:安徽潜山培育壮大医药健康首位产业
下一篇:全球电动产业数字服务平台“啰马出行”完成天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 | 产业与科技论坛编辑部| 产业与科技论坛版面费 | 产业与科技论坛论文发表 | 产业与科技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与科技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