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青海拉面产业背后的故事……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原标题:青海拉面产业背后的故事…… 青海拉面技能培训。 拉面技能大赛现场展示。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到青海美食,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青海拉面”。作

原标题:青海拉面产业背后的故事……

青海拉面技能培训。

拉面技能大赛现场展示。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到青海美食,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青海拉面”。作为一碗面,它不仅是美味的,同时也是“意味深长”的。

这碗面让青海东部农区20万农民走出贫瘠大山,从一年“拉面匠”到两年“小老板”,走向了富裕,转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碗面有力促进了青海东部贫困人口脱贫进程;这碗面装满乾坤,涵盖了诸多隐形财富和价值。而说起青海拉面产业,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是拉面人的创业精神。青海拉面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是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

顽强拼搏 谱写传奇的基石

青海的第一代拉面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目不识丁、食不果腹、两腿泥巴是他们当初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才让他们走上了背井离乡的创业之路,将拉面馆开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走出了国门。

“小的时候家里穷,就是给别人打工嘛,生活维持也比较困难。后来我到外地拉面店做个‘拉面匠'打工赚钱,靠着这一行家里面的经济条件慢慢变好。”如今的拉面大师马海刚20年前刚到厦门时,由于身材矮小没有一家拉面馆愿意收他帮厨,没钱买返程车票的他跑遍厦门所有的面店,最终落脚在一家拉面馆打杂。虽然薪水很低,但他极为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苦心学习拉面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琢磨和练习下,他的拉面技艺逐渐成熟,很快加薪升职从一个面馆打杂成为了拉面匠。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马海刚很快就有了更大的舞台。在菲律宾马尼拉的街头,马海刚将这碗面拉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当时马尼拉街头的一道风景,其研发的“阴阳面”被誉为拉面一绝,密制的干拌党参汤闻名遐迩。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就改造了家中房屋,添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成为当时全村第一个拥有农机具的人。每每谈及这一切,他都会自语,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没有这种支撑,无论怎样也走不到今天。

也许就是如马海刚这般的拉面人,他们吃苦耐劳、坚韧敢拼、互帮互助,才成就了今天的青海拉面产业,实现了拉面人换个活法的美好夙愿。借着这碗“致富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青海,听到了高原上的故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海籍务工人员已在全国各地及境外地区开办拉面店达3.3万家,从业人员约19.5万人。

在海东市地方品牌培育产业促进局副局长颜敏看来,青海拉面发展的30多年来,一群目不识丁,两脚泥土的农民勇于置身都市,在市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地,靠一碗面打出一片新天地,让海东市近20万农民走出了大山,让全国人民知晓青海拉面,没有拉面人顽强的拼搏也是做不到的,这一精神也将是青海拉面谱写新传奇的基石。

转变观念 迎来命运的转场

青海拉面是“闯荡江湖”最早的本土产业,是在全国市场立于不败,并且时间较长的产业,更是占据全国餐饮市场分布区域最广的产业。

据青海拉面在全国分布数据显示,不管是北上广、珠三角等一线城市,还是在一些发展中地区,青海拉面可谓无处不有。据青海拉面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马青云介绍,青海拉面在其发展的30余年里,一直处于队伍不断壮大,经营效益持续增长的态势。

青海拉面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给拉面人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更为重要的是这碗面改变了拉面人以及他们后代的命运,可以说,让他们实现了命运的转场。

过去,青海拉面产业“创一代”和“创二代”们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从他们走出山门踏进都市的第一天起,就深感文化的重要性。据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青海拉面经营户所到之处,孩子上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拉面经营户们在当地争取最多的政策就是让孩子受到同等教育。为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只要孩子能上好学校,就舍得投入,就甘心付出。通过走访武汉、深圳、厦门、上海等城市,记者了解到,拉面经营户们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相当关注、要求甚高,他们的学龄子女也无一失学。

韩有才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厦门大学理论化学系;韩惠敏被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录取,他们都是拉面经营户的子女,如他们所言:没有父辈外出创业,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名校之梦。像这样的例子在拉面经营户中还有很多。

文章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网址: http://www.cyykjltzz.cn/zonghexinwen/2021/0324/1458.html



上一篇:东川甜杏产业重焕生机
下一篇:山东这两个第一提醒产业投资:现在是顺周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投稿 | 产业与科技论坛编辑部| 产业与科技论坛版面费 | 产业与科技论坛论文发表 | 产业与科技论坛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产业与科技论坛》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